有关王术君去向这个事件网友怎么看?
饭点前后,四面八方提着椅子和保温饭盒赶来的家长,踩着栏杆或矮墙,努力把保温饭盒递给学校围墙里掐着时间出来吃饭的孩子。
“孩子高三”,我们跟守在校门口的家长聊了聊。“租了房子在校外”,“5点半就去上学了”。“学校吃得太单调了,想给他们吃点好的”。
我们想再次分享这篇文章,祝福那天遇见的每个孩子,以及今天参加高考的所有人,都能“鱼跃龙门”,经此一役后,将来能看见更大的世界。
一手提着塑料小板凳,另一手拎着装满保温饭盒袋。趁着大批人潮还没赶来,第一批家长率先用塑料椅子占好了学校围栏旁边最好的位置,三三两两坐着聊天,等孩子出来围栏,最快时间能找到他们。
5点30分,下课铃响,高中生们用小跑的速度冲刺到围墙边。还有晚自习,他们可以用在吃饭的时间并不多。家长们配合地各出奇招:踩着大理石爬到铁栏杆的顶部把饭盒甩进校园;隔着铁栏杆把饭盒一个个递给孩子。接过父母递来行军椅和盒饭的高中生们,坐在围墙旁一字排开,狼吞虎咽,窸窸窣窣,连汤带面吃得酣畅。
一中两条马路开外,专做手工鱼面的私房菜老板娘娟子说,这几年来,她的老主顾几乎都是这些送饭的家长。“黄梅一中多厉害啊,隔壁茶叶店的女儿前几年读黄梅一中都考上清华了。”“听说他们两夫妻陪读都陪到离婚了…”来小店吃鱼面火锅的妈妈们,有时会来这里交换着自己的家庭琐事和他人的生活故事。娟子是个大咧的性格,有时开导他们,有时也传播着新的八卦。
“来我这给孩子带鱼面的高考陪读家长可多了,这几年我可什么都听说过了。”娟子得意地跟我们介绍说。
本地人对外介绍的时候,也只会强调两个可能容易引发外地人兴趣的标签:一个是黄梅调的发源地;另一个,是它隶属于湖北省黄冈市(黄冈密卷的周边地区),高考成绩很好。
虽然比不上黄冈中学的名声在外,作为黄冈市属下县城的第一学府,黄梅一中的名声和口碑相当不错,这家百年高中,常年保持一千个人参加高考,八百人考上一本的标榜战绩。2020年,小小一个县城高中,在有限的财政资源下,600分以上达到268人,一本过线人通过了清华北大“强基计划”资格线。
“惟楚有才啊。” 娟子和她的朋友忍不住一直在夸家乡的教育,“黄梅老师特别甘于奉献;他们家长也是,特别重视孩子教育;我们这一带的孩子也确实努力。”煮鱼面的酒精炉小火一直咕嘟嘟地烧着,娟子不断催促我们抓紧吃。
娟子的老家在距离黄梅县城10公里的下新镇,黄鱼面的发源地。这里紧挨着国家级湿地保护区龙感湖,有着天然矿泉水级别的好水,鱼鲜自然好。据说黄梅附近乡镇的人吃鱼的嘴都刁,市场上的鱼看不上,馋了想吃鱼,就回镇上村里一抓抓几十条回城里,呼朋唤友地来吃。
鱼面也被当地人叫锤鱼面,最开始只有过年能吃到,七斤左右的草鱼最佳,也有用皖鱼或翘嘴做的杂鱼鱼面:将鱼刮鳞打腮,去皮、去脊骨和腹部白肉,用石磨配以独山镇的苕粉捣成鱼泥,擀成面状,蒸熟、晒干、切丝而成面条状…一系列复杂工序后,鱼肉化于无形,拿在手里看闻不到一点鱼腥味。
晒干的鱼面神似意大利面,硬邦邦的可保存很久,厚薄均匀,弧线流畅,层层迭迭的旋转圈状带着玄机,如同日月在面中行走,大概也是来源于家人亲手锤制,和老家阳光味道的加持,每一块鱼面的风味,都有了真切丰富的外延。
当地人喜欢用排骨煮鱼面,一锅汤炖得浓郁雪白,无骨无刺的鱼面只留了鱼的鲜美,和排骨的油脂如天作之合,一边加热一边吃,全家人都大碗喝汤吃面尝鲜畅快淋漓。做鱼面时剔除的鱼皮和鱼骨也不浪费,聪明的黄梅人把鱼皮将鱼骨、葱花和姜末一起包裹起来,在菜籽油中煎至两面金黄即可入菜,鱼肉煎得鲜香可口。
“过去就是冬至和过年的时候吃,鱼面贵啊,谁家有条件天天吃。现在不一样,只要孩子一个电话,家长们可都乐意过来买了。”娟子感叹高考生的竞争激烈,家长们的后勤战备竞争也愈发进步。
孩子考上黄梅一中后,全家兴高采烈地请亲戚们吃了一桌升学宴,然后徐阿姨就跟着女儿来到黄梅县城,在学校旁边租了房子。如今一周送三次晚饭,有时炖点鸡汤,有时做些卤味,昨天孩子打了电话来说想尝尝炒鱼面,她赶紧上来娟子这请教。
只要想吃,妈妈就能做到。这似乎是成为中国好妈妈的第一标准。互联网经济配送再快,也比不上高中生的妈妈餐盒快,这可能是世界上反应最迅速的预约点餐系统。
“鱼面蒸熟以后,放点红椒丝、木耳、肉丝一炒,加点调料就能吃了,你女儿是会吃,这样营养均衡。”娟子热情地给徐阿姨传授。
孩子们的点单系统也越来越“离谱”,传统的排骨鱼面,如今往往还被要求做成酸辣味、冬阴功味、咖喱味…每每听到这些要求,家长们都哭笑不得,但转头,又乖乖地上网学新的菜谱和做法。
最开始学校不让带手机,家长和孩子都在每次上学前约定好见面的时间和地点,家长会和孩子提前一周商量好下周的菜单。现在学校可以带老人机,“往往孩子上午一个电话打来,几小时内妈妈们就能变出来,还能准时在中午饭点前送去。”
徐阿姨一直夸女儿懂事,要求也不多,偶尔她就打电话来说是想吃一碗外面的热干面,或者油炸摊里的炸鸡翅。徐阿姨有时忙不过来,在学校外面小店随便买一碗递进去,孩子也吃得开心。
“我每次就提醒她吃慢一点,别太着急了。” 徐阿姨说把饭放到保温饭盒里也很有讲究,不可以太凉了,孩子吃起来不舒坦,对肠胃不好。不可以太热了,这样孩子吃不快,回头也是会对母亲抱怨。
“听说班上有两个同学送到衡水去交换了一年,回来后白得跟吸血鬼一样,他们说晚饭基本上是跑着去吃,五分钟内吃完跑回来的,他们说晚饭基本上是跑着去吃,根本晒不到任何阳光。” 徐阿姨啧啧感叹起她听到的高中八卦:“去交换的两个同学,有一个同学是骨折回来的,是因为下楼的时候大家都得跑着去,没注意从楼梯上摔下来。”
“这算什么,听说河北那边几所中学的孩子,全都剪男孩子的板寸头,因为洗澡以后没时间吹头发,与其湿着头睡觉不如把头发都剪了。”
大专毕业的徐阿姨也承认,在湖北,孩子的学历是进入社会的硬门槛,尽管大家都知道教育无止境,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却也无法无视高考教育的漩涡,不可避免地会卷进去竞争。“身边的孩子哪个不是一本,不卷,就抓不到一个让人可以感到安全的东西。”
于是在几乎所有家长的固定认知里,只有孩子成绩好,未来人生的选择才能更大。那些“五分钟吃完饭跑着回教室落下的终身胃病”,或者“错过十几岁时跟父母坐在一起吃饭,建立健全亲密的家庭关系”最终好像都可以被成绩好这件事覆盖。
“再坚持一年就好了”,娟子一边给徐阿姨装了一斤鱼面一边宽慰,她说每个陪读家长三四年都睡不好一个安稳觉,然而乐观的徐阿姨回答说,“值得的,一切为了孩子。”
黄梅城镇中心有个标志性建筑,乱石塔,北宋天禧年间建成的密檐式砖塔,龛门楣上嵌乾隆年间石刻匾额,上书“古蹟重辉”。
和鱼面命运相似,古塔虽有着二层交手斗拱、转角立柱的复杂工艺,在湖北省内名气并不大,慕名而来的游客也不多。只有大年三十与高考前夕,塔下源源不绝来此烧香拜佛的信徒。他们自觉排队,绕着古塔念念有词、诚心磕念,乞求新的一年万事如意,以及最重要的,儿孙金榜题名。
日常的午后,这里也会有些许民间艺人来塔边唱几曲黄梅调,老人们一边打牌一边抽水烟,听曲子不亦乐乎。那天午后,踩着远处黄梅戏的小调,我远远看见两位中年女性一遍又一遍地绕着塔虔诚地祈福和祈祷。
“这是你们黄梅人的什么特别信仰吗?”我好奇凑去问一桌正在打牌的大叔。一个叼着烟说:“大概就是他们家小孩子要考试了。”
黄梅的最后一顿,娟子推荐我们试试黄梅的其他特色美食,野鸭炒酸菜,青豆炒鳝片,豆油皮春卷,还有独山的红苕,都是出了黄梅就尝不到的特色。我感叹说这些菜在外面都没听过。娟子接了句:那是,在这小城里不走出去,谁知道呢。
回到武汉,我们跟朋友提到黄梅吃到的鱼面,他忙不迭地给我们碗里夹了几块荆州鱼糕,说这才是上得了宴席的大菜,然后疑惑着看向我们:“你说什么,鱼面?黄梅哪里有鱼面?”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