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帮助中心 广告联系

热门关键词: 
当前位置:返回首页

  项楚先生,浙江永嘉县人,1940年出生,毕业于南开大学中文系。他将毕生心血倾注于敦煌遗书、俗文学研究,培养了大批优秀学术人才,为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研究生毕业后,项楚到凉山甘洛军垦农场劳动锻炼。1970年,他回到成都,成为成都西北中学一名老师。1976年,项楚被借调到《汉语大字典》编写组,负责从《敦煌变文集》中摘取例句,由此他接触到敦煌藏经洞发现的大量唐五代变文、歌辞、白话诗,也迎来了学术研究的一次重大转向。

  1985年,第二届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语言学家奖金评选结果公布,项楚获得唯一的一等奖。从此,项楚跻身“青年语言学家”之列,一举成名。

  回到成都后,项楚每写五六万字,就用航空挂号信寄到北京。1987年,约50万字的《王梵志诗校注》的初稿在《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第四辑上全文刊载,受到海内外学术界的关注,为中国敦煌学夺回了“线多年里,项楚撰写出版了《敦煌文学丛考》《寒山诗注》等多部专着,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并先后领衔创建四川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博士点和中国俗文化研究所。

  这篇文章的主角便是项楚先生,谢谦在文中提到“我虽然不是项门弟子,但我很敬重项老师,敬重他的学问,更敬重他的为人。”他到川大时,项老师已过知天命之年,早就誉满海内外学界。他本以为“到这个份上的大学者,在本校本系本教研室,可能多少都有点傲气甚至霸气”,但项老师没有,甚至从未听过他高谈阔论,在教研室也不多言多语,恂恂如也。

关键字:
推荐阅读

免责声明

本网转载作品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涉及作品内容、

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