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大佬又要IPO敲钟了
赴港上市,正是为了进一步巩固其全球布局,借助港股国际化平台,获取更多资金支持,加速海外扩张。
这一幕,深深刺痛了一位工程师创业者的心——三一集团创办人梁稳根。这位从兵器工业部下属机械厂“下海”的材料学专家,目睹外国机械在中国市场的垄断,毅然决定打破这一局面。
1965年出生的梁稳根,高中毕业后放弃生产队的稳定工作,毅然参加高考,两次才考上中南矿冶学院。毕业后,他被分配到洪源机械厂工作。
1986年,梁稳根和唐修国、毛中吾、袁金华四人辞职创业,先后贩羊、卖酒、做玻璃纤维,却屡屡失败。于是,他们从亲戚朋友那里凑齐6万元,回归老本行,成立了三一集团的前身——涟源茅塘焊接材料厂。
梁稳根创立的三一集团,从焊接材料厂起步,一路披荆斩棘。用不到二十年时间,硬是从外资巨头手中抢回了中国混凝土机械市场的半壁江山。
刚进入工程机械领域时,核心技术几乎被美、日、德等西方企业垄断。面对国外技术封锁,他拒绝当“搬运工”,坚持自主研发。
他带着三一一头扎进混凝土泵车领域,迅速站稳脚跟,拿下全球近四成的市场份额。接着,他们又冲进挖掘机市场,最终取代日本小松,成为全国第一,并一路杀向海外。研制出亚洲第一台千吨级路面起重机、全球吨位最大的履带起重机……彻底打破了外资品牌的垄断。
2012年,三一更是“徒弟并购师傅”,以3.6亿欧元收购了欧洲混凝土机械巨头——德国普茨迈斯特,彻底改写世界机械工程竞争格局。
梁稳根的爱国情怀,更是刻在骨子里。他直言,工程装备行业是国家的战略产业,关乎民族利害,三一必须出头。他多次公开抵制外资对国内企业的收购,甚至不惜与美国凯雷“硬刚”,坚决捍卫民族工业。
三一不仅带动民族品牌全面收复失地,还走出国门,扬威海外。面对同行的诟病,他毫不退缩,智利矿难、日本福岛核电站泄漏,三一都是第一时间冲到现场的亚洲企业,让世界见识到中国工程机械的力量。
如今,三一集团已成为中国第一家营收破千亿的工程机械企业,专利申请和授权数量更是行业第一。2021年,全球工程机械企业10强中,中国拥有3席,总数位列第一。
在2020 - 2021年,三一重工迎来了发展的巅峰时刻。营收连续突破千亿元,市值最高超过4000亿元,随着股价一路飙升,“机械茅”的名号也越叫越响。
近年来,房地产市场的持续低迷,基建投资放缓等多种因素迭加,让工程机械的需求大幅下滑。曾经的“黄金十年”,如今已成往事。
三一重工的营收从2020年的高峰一路下滑,2022年净利润更是暴跌六成。2024年上半年,营收同比下滑1.95%。曾经风光无限的“机械茅”,如今突然黯然失色。。
与此同时,中联重科、徐工机械等国内竞争对手,在技术研发、产品质量和价格上不断发力,给三一重工带来了巨大压力。
国外的卡特彼勒、小松等行业巨头,更是凭借着深厚的技术积累和广泛的全球布局,在国际市场上对三一重工形成了围追堵截之势。
正所谓屋漏偏逢连夜雨!就在三一重工急需提振市场信心之时,2024年9月,三一重工又爆出高管“组团”减持的消息。7位高管拟合计减持754.91万股,按照公告日收盘价计算,减持金额超亿元。
消息一出,股民们瞬间炸开了锅。“自己公司的高管都不看好,我们还怎么敢持有?”投资者们纷纷表达不满。受此影响,三一重工股价应声大跌,9月9日当天股价就下跌了5.52%,市值蒸发约75亿元。
尽管三一重工解释说高管减持是因为个人资金需求,与公司经营无关,但市场可不买账。毕竟敏感时期高管的任何举动,都被无限放大。
近年来,三一重工大力推进全球化战略,海外市场的收入节节攀升。从2024年上半年的数据来看,三一重工海外销售收入达到235.42亿元,同比增长4.79%,占公司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高达62.23%,海外业务已成为公司收入的主要来源。
这些亮眼的数据,让三一重工看到了海外市场的巨大潜力。但海外市场的竞争同样激烈,卡特彼勒等国际巨头早已深耕多年,拥有成熟渠道和客户群体。三一重工想进一步扩大份额,就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此时,赴港上市就成了三一重工的一个关键选择。
港股市场一直以来都是中国企业走向国际的重要跳板。相比A股,港股的国际化程度更高,融资渠道更广,资金出入境也更加灵活。对于三一重工这样的制造业巨头,港股不仅能提供充足资金支持,还能提升国际知名度,吸引更多国际投资者。
在“内卷”的国内市场与“虎狼环伺”的国际战场之间,唯有以壮士断腕的勇气破局,才能在“出海”这场生死战中杀出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