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帮助中心 广告联系

热门关键词: 
当前位置:返回首页

  自1903年美国莱特兄弟发明飞机后,越来越多的科学家、机械师和勇士投身到这个可以让人类飞上天的行业中。世界航空事业,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如火如荼地发展起来。

  然而在旧金山的这次飞行表演中,那个驾驶着自制飞机,以210米飞行高度、104公里时速、32公里航程打破当时世界飞行记录的,竟然是个28岁的中国人!

  飞行表演结束后不久,这位中国大飞行家,便带着他最新改装的飞机,以及各种制造飞机的设备、零部件等,登上了由旧金山驶往中国的远洋客轮。

  1884年1月12日,广东恩平县(今广东恩平市)牛江渡区杏圃村,一户普通农家诞下一个男婴,家里人给他起名冯如,乳名珠九。

  少年的冯如被家里送到私塾读书。据称当时的冯如“聪明冠群童,教师甚器之”,只不过冯如“性好弄物”,是个模型爱好者,常用火柴盒、竹木片等搞个什么小火车、小轮船,以及风筝。

  在当时的社会,不好好读四书五经,净搞这些“形而下”的器物,是不被传统眼光看好的。而冯如家贫,私塾上了几年交不上学费,也便辍学了。

  目睹美国工艺发达,心向往之。尝谓国家富强,由于工艺发达,而工艺发达,必有赖乎机器。今中国贫弱极矣,非学机器不足以助工艺之发达。

  1899年,结束了4年童工生活的冯如回国。16岁的他由父母做主,与开平县一个叫梁三菊的女子结婚。

  在这座世界的魔幻之都,冯如接受了工业文明的洗礼。他先是在船厂做工,后来又去发电厂和其他机械制造厂工作。

  冯如边做边学,凭借模型爱好者的天赋加持,很快就“三十六种机器无不通晓”,还自行设计制造了抽水机、打桩机、小型发电机等机器。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有飞天的梦想。不管是传说中的嫦娥,还是把自己绑在椅子上手拿风筝想上天的万户,都是飞天梦的反映。

  日、俄战事大不利于祖国,当此竞争时代,飞机为军事上万不可缺之物,与其制一战舰,费数百万之金钱,何不将此款以造数百只飞机,价廉工省。倘得千只飞机分守中国港口,内地可保无虞。

  考虑到清政府腐朽不堪,在国内造飞机,既无技术支持,也缺政治环境,冯如决定留在美国,先把飞机搞出来,再等机会返回祖国。

  就这样,一个连“私塾文凭”都没有,更没有经过系统现代理工教育,没读过大学,全凭自学摸索成才的中国青年机械师,开始他的飞机研发制造之路。

  1884年,美国通过“排华法案”,华人在美国处处受限。在创业之初,冯如既缺人,又缺钱,飞机研制之路,步履维艰。

  当时距莱特兄弟发明飞机尚不过五年。航空,这项前沿技术被美国政府当做绝密封锁起来,即使是美国科学家想知道设计和技术细节都难如登天,更何况冯如等名不见经传的中国机械师。

  要学习与飞机相关的航空知识,冯如只能通过订阅《美国科学》《航空学》《航空器》等美国杂志,通过有限的资料学习和钻研。

  9月17日,在奥克兰南郊的一个农场,冯如驾驶他的一号飞机第一次试飞,却因为机械故障失败。还好飞机质量过硬,故障和损伤都不大。

  在这次成功的飞行中,冯珠九坐在他自制的飞机上,用安全带把身体扣紧在驾驶员的座位上,随后启动发动机,飞机便像飞鸟那样,优雅地飞离地面,冲向天空,飞翔在奥克兰附近的田野上空。发动机强有力的轰鸣驱动着飞机,像充满生机的飞鸟那样翱翔。四十分钟后,发动机停止运转螺旋桨停止转动,飞机微微倾斜,顺利地降落在地面上。

  《东方杂志》《广东劝业报》等国内知名杂志报纸,纷纷刊文报道冯如的事迹:“我们中国人也造出了飞机,也能飞上天!”

  1911年1月18日,“冯如二号飞机”试飞成功。之后冯如便驾驶着它,打破了欧美飞行家垄断的飞行纪录。

  为了将这位新锐的人才收入帐下,张总督在广州东郊燕塘,为冯如的飞机制造厂圈定了厂址,并准备修建飞机场,一切供冯如免费使用。

  然而冯如对张鸣岐的优待却半推半就,虽然接收了土地和厂房,但拒绝接收张鸣岐的任命。这让张总督好生恼火。还好当时张总督忙着镇压革命,没空来处理冯如。

  许多围观的群众被眼前的飞行表演惊呆了:他们平生第一次见到飞机,也就此成为中国最早见到飞机的一批人。

  由于表演当天是周末,医院的主治医生都休假,而值班的医生医术平庸。冯如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伤势加重。

  他的死讯传到北京,袁世凯以民国政府临时大总统的身份,下令给冯如家属“从优照少将阵亡给恤”。广东各界民众为他举行葬礼。

  彼时的中国,战乱不断。国家四分五裂,各党各派忙于争斗,没有哪一方有时间,有资金,有人才来支持中国的航空事业的发展。中国的空军,由于缺乏资金、技术,缺少航空工业的支持,一直步履蹒跚。

  到抗战时期,不仅冯如所期望的“千只飞机守港口”没有实现,甚至中国这个很早就掌握飞机制造技术的国家,此时竟然技术落伍——作战飞机不得不购自国外:数量不多,还受制于人。以致在与日寇的空中厮杀中,大部分空军健儿,一去不返。

  翻看史料,想想这百年来的曲折,不禁让人感慨万千。冯如的理想,历经几代中国人的血汗艰辛,终得实现。

关键字:
推荐阅读

免责声明

本网转载作品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涉及作品内容、

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