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帮助中心 广告联系

热门关键词: 
当前位置:返回首页

  一套约60平方米的房子,一住就是近40年﹔一张双人床,从上世纪60年代用到现在……这是清华大学退休教授贾鬆良的家。若不是亲眼看到,很难想象,几十年间,一笔又一笔捐赠,就是从这样的家裡寄出。

  “我和夫人都已八十五六岁,在世时日已不多,家中尚有部分积蓄,想支援驛亭镇的乡村振兴建设,再捐赠经费不少於400万元……”去年初,一封写给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驛亭镇的信,寄托了一对老夫妇热心公益的赤诚。

  “当时,她躺在病床上,我们一起商量,想完成共同的心愿。”望着妻子叶德培生前為中小学生发放奖助学金的照片,贾鬆良说。

  1937年1月,贾鬆良在驛亭镇出生。“我是在亲友的帮助下长大的。”贾鬆良说,自己3岁丧父,童年在外祖母家生活﹔儿时曾目睹新四军战士在村裡英勇战斗,当时就立下了报效祖国的志向﹔中学时,住在不足10平方米的木板房中,靠着每月9元的补助继续学业。

  “生活是艰苦的,但我又是幸运的。”回忆往昔,贾鬆良仍记得许多温暖的瞬间,“许多老师都很关心我,帮我解决生活上的困难,有的还在周末邀请我去他们家中吃饭。”

  自强、感恩的种子,自此扎根心田。1957年,贾鬆良以优异成绩考入清华大学,也在这裡遇到了一生的伴侣。毕业后,贾鬆良留校任教,叶德培进入航天科工二院工作。

  “我从一个家境贫寒的农村孩子成长為一名大学教师,如果没有党和国家的培养与大家的帮助,是不可能的。”回顾成长经歷,贾鬆良说,為家乡公益事业尽绵薄之力是他毕生的心愿,叶德培对此也十分支持,“对於公益捐赠,她有时比我还积极!”

  一张1965年3月的收款回执,记录了两人刚工作时的捐赠经歷,也是爱心捐赠的起点。60年代,他们分3次共捐资200元,支援上虞农村林场建设﹔80年代,贾鬆良编写的第一本书出版,他将部分稿费捐赠给上海澄衷中学图书馆﹔90年代,捐赠近万元资助上虞农村小学的照明、供水建设﹔2003年,為乡村公路建设捐赠1万元﹔2018年至2019年,捐资100余万元修建农村小学体育馆、设立中小学奖助学金……近六十载如一日,爱心从未停歇。

  在贾鬆良夫妇曾捐助的乡村小学旧址水井旁,佇立着一块纪念石碑,上面刻着“饮水思源”。“家乡人的恩情,我们永远不能忘记,要饮水思源、回报社会。”贾鬆良朴实的话语中透着坚定。

  贾鬆良常在卧室裡一张1米多宽的写字台上工作,桌上摆放着各种书籍。两侧书柜也满满当当,一侧满是集成电路相关书籍,其中不乏他自己的着作,另一侧则多是计量学相关书籍,很多是叶德培的着作。

  “不要把我当成慈善家,我只是一名教师。”在贾鬆良看来,科研工作是他和夫人為国家贡献力量的主要方式,“在科研中,我们不断遇到挑战,也不断进步。我们的工作都是為国家解决难题。一辈子,国家需要什麼,我们就做什麼,一切為了祖国。”

  贾鬆良从事的半导体器件封装等领域研究,与半导体器件的可靠性息息相关。从书架上抽出一本书,是他编着的教材《双极集成电路分析与设计基础》,裡面夹着多年前的授课笔记﹔再抽出一本,是他参与译着的《微电子封装手册》,其中写到“献给正在蓬勃发展的我国微电子封装业”﹔还有许多获奖証书——“功率半导体器件芯片背面多层金属层制造技术”等成果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等。

  “感谢您对中国空间站的贡献!”……一份份感谢信、纪念牌,是数十年科研报国的缩影。贾鬆良曾参与航天、卫星发射等重大工程相关工作,在大国重器相关科研工作中為国家解决多项技术难题,许多研究成果应用於实际。时至如今,仍有一些单位在遇到器件封装问题时主动找到贾鬆良,他也十分乐意答疑解难。

  “一辈子隻做计量一件事”,是叶德培的老同事们对她的评价。进入航天科工二院203所工作后,叶德培曾担任副总工程师、总计量师,还培养出一大批计量行业领军人才。“她在工作上也是能力很强的。我们两个人的想法总是很一致。”望着书架上夫人编写的书籍,贾鬆良敬佩地说,“要对得起共產党员的称号。老老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勤勤恳恳工作,力求精益求精——这是我们共同的追求。”

  去年6月,夫人去世后,贾鬆良继续居住在生活了几十年的老房子裡。清晨,芝麻糊、玉米糊冲一冲就是早饭,家裡的木质家具,有的是从结婚时用到现在。

  “布衣暖,菜饭饱”,这是贾鬆良儿时常听家中老人说的话,也成為他一辈子的习惯。“房子不管多大,白天也隻需要一个桌子用来工作、晚上一个床位用来睡觉。”对於物质生活,他不太在意。

  书桌前挂着的一本月歷上,密密麻麻记载着贾鬆良每天的日程:為博士生论文提出建议﹔帮外单位解决技术难题﹔回清华,参加党组织活动,参加课题组的会议……

  对於公益捐赠的过程,贾鬆良也十分上心。改造乡村路灯,修葺烈士墓,修建乡村文化中心、乡土文化记忆馆……项目选择、经费使用,他都一一过问,并通过照片了解进展。从去年起,贾鬆良每年还為家乡2个自然村的80岁以上老人发放春节慰问金。

  让贾鬆良欣慰的是,子女、孙辈支持他们的爱心奉献,捐赠也影响到了许多年轻人。“在镇小学的风雨操场打篮球,望着整洁崭新的体育馆,我心裡别提多高兴了。我决心以您為榜样,将来也能帮助建设家乡。”“我要用优异的成绩来回报,像您一样学有所成,考上理想的学校,学好知识、掌握本领,尽自己所能回报家乡、回报社会、回报祖国。”……收到孩子们寄来的感谢信,贾鬆良十分开心。

  贾鬆良对未来有清晰的规划。“400万元的捐赠计划裡,还有一部分需要验收、付款,还有一些项目有待落实。曾有人说,除了已签的项目,其余的不要再捐赠了。我没有同意。”他说,“我要保重身体,继续力所能及地為国家、社会做一些事情。”

  多年的奉献与坚持,為了什麼?贾鬆良想了想,坚定地说:“人活着,应该以对社会有更多贡献為荣。”

  人民日报社概况关於人民网报社招聘招聘英才广告服务合作加盟供稿服务数据服务网站声明网站律师信息保护联系我们

关键字:
推荐阅读

免责声明

本网转载作品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涉及作品内容、

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