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帮助中心 广告联系

热门关键词: 
当前位置:返回首页

  在材料学和微纳器件等领域,微观结构对宏观性能起到关键作用。然而,在研究过程中,要对关键性微观区域的原位性能研究却困难重重。最常遇到的情况是:在SEM上找到了感兴趣的微区域,当把样品转移到AFM等设备上时,又需要很长的时间再找回相应的微区域进行表征。对于一些纳米级的微区域,后续表征时定位起来更加困难,甚至会错过相关微区域的表征。对于具有一定高度的微结构,即3D微结构,主流的表征手段仅仅能通过SEM对其形貌进行观察,而相关的三维形貌表征一般很难进行,为相关研究带来了不便。

  针对上述难点,Quantum Design公司研发推出了联合共坐标AFM/SEM二合一显微镜-FusionScope。在FusionScope中,SEM和AFM通过其内置的共坐标系统进行结合。在使用过程中,只需要在SEM成像结果中点击相关位置,FusionScope就可以自动引导AFM探针到相关位置,然后进行AFM表征。为了满足不同的研究需要,FusionScope不仅可对微结构的三维结构进行成像,还可以对区域的电学、磁学和力学等性能进行表征。随着FusionScope设备的推出,已有多个课题组利用FusionScope在一些高水平的国际期刊发表了相关的研究成果。

  通过FusionScope获得的(a)SiO2含量为0%和(c)SiO2含量为5%的BaTiO3陶瓷样品的EFM结果。(b)和(d)为(a)和(c)同一微区的背散射电子成像结果

  通过FusionScope获得的(a)EFM成像结果,(b)同一区域的背散射衍射(EBSD)结果和(c)该区域的背散射电子成像结果

  格拉茨技术大学相关团队提出基于聚焦电子束诱导沉积(Focused Electron Beam Induced Deposition,FEBID)方法制备具有精确纳米尺度3D几何结构的等离子体纳米结构。在完成3D纳米结构的制备后,通过FusionScope对相应的3D纳米结构进行了原位几何尺寸的表征。根据FusionScope测量所获得的数据,对微结构的等离子性能进行模拟计算。通过对比发现,微结构的计算等离子表现与实验测量结果一致。相关结果在SCI期刊《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上发表。

  制备、清除和3D加工能力展示。(a)气体注入系统(GIS)将金属气体前驱物分子(Me2(acac)Au(III))注入到基底附近,利用聚焦电子束形成在基底上形成沉积。(b-g)展示了FEBID制备复杂构型的3D纳米结构的能力。(h)为运用聚焦电子束去除碳的过程

  不同平面结构的等离子体测量结果。(a)为利用FusionScope的原位AFM测量的在制备后和清除后的微纳结构变化区别。(b)为通过原位AFM测量的在去除前后所制备纳米结构的体积变化。(c)为部分去除样品的STEM-EELS能谱。(d-l)为不同设计下的等离子体测量结果

  利用FusionScope获取用于模拟的数据。(a-b)在FusionScope中利用SEM对AFM进行引导,在放置在TEM网格上的Au纳米线进行测量。(c)对FusionScope所获得的数据和TEM所获得的数据进行相互验证。(d)FusionScope测量Au纳米线

  开放Fusionscope多功能显微镜样机体验活动,我们将为您提供样品测试、样机参观等机会,期待与您的合作!欢迎您通过电线、邮箱:

关键字:
推荐阅读

免责声明

本网转载作品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涉及作品内容、

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