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帮助中心 广告联系

热门关键词: 
当前位置:返回首页

  “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是我们共同致力于通过教育建设更美好未来的坚实证明。”8月21日,在于贵州贵阳举办的2024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开幕式上,东南亚教育部长组织秘书长哈必芭·阿卜杜勒·拉希姆博士强调了教育作为连接各国、促进共同繁荣基石的关键作用。

  东南亚教育部长组织拥有11个成员国、9个准成员、8个附属成员以及26个区域中心和网络,致力于促进教育、科学和文化领域的区域合作。

  她认为,今年交流周的主题“深化教育合作、促进人文交流、携手共创未来”,与东南亚教育部长组织推进东南亚及其他地区合作的使命高度契合,他们的愿景也是成为领先的组织,加强区域理解与合作,提高东南亚的发展质量。

  “东南亚教育部长组织一直置身于应对地区关键教育挑战的最前沿,例如提高教师素质、扩大幼儿教育机会和促进职业培训。”哈必芭介绍,通过其区域中心网络,该组织已经实施了许多对数百万人的生活产生切实影响的计划。

  作为中国-东盟的重要支柱,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在培养人才、促进智力增长和弥合文化鸿沟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021至2022学年,东盟来华留学生约占中国国际学生总数的30%,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也选择东盟国家作为他们的留学目的地。

  哈必芭认为,教育对于加强国际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至关重要,“这不仅是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还有在数字教学领域取得的成效。”

  她说,《2023年全球教育监测报告》重点介绍了与上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教育中心等合作伙伴的合作,强调了包括教师能力建设在内的宝山区数字化教育转型的关键经验教训。“宝山的成功及其经验为东盟地区的发展提供了另一个角度,同时加强了东南亚教育部长组织与中国之间的民间联系。”

  东南亚教育部长组织一直致力于使中国和东南亚之间的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成为现实。在她看来,通过加强与中国-东盟中心和中国-东盟经济合作委员会秘书处的伙伴关系,使东盟和中国在教育领域更加紧密。

  哈必芭还介绍,当前该组织正在深化与中国的关系,例如,高等教育区域中心SEAMEO RIHED与4个东盟-中国中心合作,正实施中国与东南亚机构之间的合作网络,共同寻求与中国同行探索新的合作领域。

  “SEA教师交流项目成功地促进了东南亚和日本职前教师之间的交流。”她表示,在这一成功的基础上,在中国-东盟中心和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的支持下,希望将中国纳入该计划的未来发展规划中。

  哈必芭说,通过将教师项目扩展到东南亚以外的机构,他们的目标是在未来的教育工作者中加深对不同教育体系和教学方法的理解。“这个扩展项目将为文化交流和协作学习提供宝贵的机会,最终提高全球教育质量。”

  “我深信,本次交流周不仅是展示和分享的舞台,更是孕育新合作的机会之窗。让我们利用这一平台的力量,建立新的伙伴关系,交流实践经验,推动有意义的进展。”哈必芭呼吁所有参与者把握机遇,通过此平台深化交流,共同为年轻一代构建一个知识丰富、技能扎实、价值观坚定的未来。

  1980年,山东大学原校长、着名数学家潘承洞与同为数学家的胞弟潘承彪共同出版专着《哥德巴赫猜想》,全面总结了哥德巴赫猜想自1742年提出之后的研究发展,特别是近60多年来的最新成就。

  本次博览会深化“机器人+”应用场景展示。27款人形机器人进行了整机展示,数量创历届之最。2024世界机器人博览会也会同期举行。来自全球的观众可进入机器人世界,开启沉浸式游览体验。

  今年以来,在科技创新领域,巾帼有为的故事不断上演,激励着广大女科技工作者在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科技强国中更好发挥“半边天”作用。

  这些超重元素的性质可能会揭示更多关于在大规模天体物理现象中产生的原始元素的信息。研究这类奇特物质可能有助于科学家理解我们周围自然存在的、更为典型的物质。

  中部地区连接东西、贯通南北,是国家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承载区,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广阔的市场潜力。

  8月19日,我国自主研发的海底隧道盾构机“深江1号”完成3590米既定掘进任务,顺利抵达珠江口水域海平面下106米,创下中国大盾构水下掘进最深纪录,也是世界高铁盾构隧道掘进的最深海底纪录。

  世界最大规模液态空气储能项目压缩机组下线兆瓦液态空气储能示范项目压缩机组在辽宁营口下线,这是世界最大规模液态空气储能项目压缩机组。该项目建成后将成为液态空气储能领域发电功率世界第一、储能规模世界最大的示范项目。

  记者近日从华中农业大学获悉,该校付新华教授团队与湖北大学李代芹教授、张士昶副教授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当代生物学》上发表了最新研究成果:某些蜘蛛能够操控并利用萤火虫发光信号,进而诱捕更多萤火虫。

  中国一重水压机锻造厂党总支通过党建工作引领,产能、效率、质量等多方面均得到提升,实现核电产品“零废品”目标,设备完好率97.5%以上。

  19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搭载潜航员傅文韬、赵晟娅以及来自哥伦比亚的科学家海梅·安德烈斯,在西太平洋海域完成2024西太平洋国际航次科考的第2潜次作业,这是“蛟龙号”首次搭载外国科学家下潜作业。

  本期,我们组织老师、学生讲述亲历,并结合记者调查、专家视点,为以科学评价助力科学育人汇聚智慧、提供启发。

  盘锦精细化工中试基地负责人张建国说,从项目成果鉴定到产业成果推广,中试基地按照“政府主投+公司主管”建设运营模式,为源头创新顺利走向产业化,解决了堵点卡点问题。

  数据表明,高技术产业是拉动中国制造业发展的新动能,也是新型工业化的强支撑,更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主阵地。

  近十几年来,强流质子加速器的发展,带动基于加速器的硼中子俘获治疗(BNCT)技术进入快速发展期。”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医学物理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协和医院放疗科研究员邱杰在致辞中表示,期待医理工协同碰撞出的火花,让更多“中国制造”投入到临床当中。

  孙友宏:钻探作为地质研究、资源调查和科学探测等领域的关键技术,是目前唯一能够直接获取地下实物信息的手段。在某些特定的研究领域,如南极钻探领域,我国的技术与装备已经与国际先进水平比肩,冰下湖清洁取样探测装备等甚至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这里有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的综合生态监测站——中国科学院申扎高寒草原与湿地生态系统观测试验站。

关键字:

免责声明

本网转载作品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涉及作品内容、

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修改或删除!